据法新社报道,这个研究团队来自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他们要求一组受测对象做这样的一件事,记录一周中物质、体验消费带来的幸福感。在这项研究中,物质消费是指购买驯鹿紧身裤、便携式音箱或咖啡机等物品。体验消费则是指滑雪、曲棍球比赛门票、或 Spa礼物卡等。
结果显示,这两种消费都带来幸福感,但随着时间的流逝,物质消费能反复带来幸福感,而体验消费带来的幸福感虽然更强烈,但持续的时间也较短。然而,研究人员还发现,当参与者在圣诞节之后的六周以后,再回顾这些行为,体验消费能带来更多的满足感。
联合作者 Aaron Weidman 表示:“选择物质型消费还是体验型消费,归结于本人渴望哪种幸福感。做这样一个设想,一位节假日的购物者,是买一张音乐会门票呢?还是买一个新靠枕?音乐会带来一个极其兴奋的夜晚,然后就此消逝,也不能提供长久的瞬间幸福感,剩下的只是一段快乐的记忆。相较之下,新靠枕带来的兴奋感一定比不上音乐会,但一整个冬季都会给主人带来温暖和舒适。”
然而,去年,旧金山州立大学(San Francisco State University)研究人员在《个性研究杂志(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发表了研究成果。他们发现,由于部分消费者的特定消费偏好,无论是物质还是体验消费,都不能带来幸福感。
这个团队发现,消费者类型会影响消费的幸福感。若物质型买家进行体验式消费,不会感到开心,既是因为他们不享受这种消费,也是因为无法反映他们的兴趣或个性。如果是购买自己中意的实物,他们也不会开心,因为其他人可能会指责或轻视他们的选择,因此,任何一种情况都无法获取幸福感。
他们还发现,在进行一次体验消费后,物质型买家会感觉跟家人、好友变亲密了,但这种亲近感无法抵消身份认同的缺失,也无法提升他们的幸福感。
目前的大众观点是:体验型消费能比物质型消费带来更多幸福感,但结果与此相悖。研究的主要作者 Jia Wei Zhang 表示:“…因为需要考虑到买家的价值观,‘体验消费让你更快乐’这一论断其实并不适用于所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