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有可能,一个默默无闻的年轻人们就此被推上舆论的高位。事实上,如今日趋成熟的J.W.Anderson、Craig Green、Sibling等新兴品牌都是这样走过来的,陪伴和扶植新兴设计师入行也几乎成为了伦敦时尚圈最为突出的特色。
这些细碎的改变正在重新制定时装周的规则,它们之中存在共通性:时尚正前所未有地将话语权从精英手中夺走,然后还给公众。这被称为“时尚民主化”,这个词在过去一年中被无数次地提及。
所以Burberry用上了Snapchat预览女装秀,还在社交软件Line和Kakao上推渠道购买和活动直播项目,让无法坐在秀场中的人也能第一时间了解最新的设计;Moschino和J.W.Anderson则选择了同性恋社交软件Grindr直播2016秋冬秀场,而在Diesel在米兰男装周上发布秋冬新装之际,它还把春夏广告搬上了成人网站Pornhub。
这不是单纯的技术革新,也不是刻意的哗众取宠。定位高端的奢侈品品牌已经学会了汲取快时尚的优势,H&M和Zara早已熟练地在社交媒体上和消费者直接互动,这能帮助它们更了解市场。
“为了做出正确的商业决策,时尚公司不得不更紧密地预期流行趋势从而调整自己的库存,我想高端时尚品牌使用社交媒体是为了知道门店内的哪件商品能最快卖完,而不是仅为了营销。”美国消费者研究中心主任兼《消费者行为学》一书的作者Michael Solomon向记者表示。
倾听消费者的心声,也让更多品牌发现了时装周的槽点——我们总是在冬天看夏天的秀,然后等上半年之久才能买到新衣。相反发布会后的几周之内,快时尚很快抄袭了最新的流行趋势,设计师们苦心孤诣的创意不得不囿于时尚行业的“规则”而便宜了别人。
品牌们需要思考怎么做才能让时装周前的投入最大程度转化成销售。 办一场秀所费不菲,加上全球高端时尚生意都不好做,就连中国市场也出现了下滑,品牌也要尽可能地脚踏实地。在刚刚结束的伦敦男装周上,Paul Smith、Dunhill等品牌都放弃了秀,而是办了静态展,静态展从某种程度来说和新品陈列室有相似的功能,买家和媒体可以更近距离地研究服装的细节,还能和设计师直接洽谈。2016年1月的伦敦男装周也第一次将所有成衣和配饰品牌的陈列放在同一屋檐下统一向买家开放。
当然,更多元化的发布方式无疑增加了四大时装周的压力。皇家雨靴品牌Hunter不再在伦敦做秀,而是转而办起了音乐节。印花大师Matthew Willamson也放弃了伦敦,他要专心做直接面对消费者的电商发布会,新品发布后,人们可以立刻买到新货。而原本压轴伦敦男装周的Tom Ford也出走了,移师非传统时尚之都洛杉矶。在那里,他从电影和音乐中获得了更多灵感,在奥斯卡颁奖典礼之前用走红毯的形式代替了走秀,让准影后们站台的影响力恐怕比模特要好得多。
Caroline Rush爵士
设计师们的流失无疑对伦敦是个沉重的打击,不过我们也看到Alexander McQueen 13年后首次回到了伦敦,意大利品牌Moschino的创意总监Jeremy Scott也对这座城市表露了偏爱。毕竟这个行业本就浮浮沉沉,与其在低迷期黯然伤神,不如快一点适应新世界更为重要。伦敦时装界也据此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关于未来,伦敦时装协会的CEO Caroline Rush和我们分享了来自伦敦的心声。
记者:纽约时装周正在改变,很多人觉得面对公众是一种趋势,您怎么认为?伦敦时装周和男装周也会做相似的变革吗?
Caroline Rush:在伦敦,我们已经做了好几年的“消费者时装周”,叫做 “ London Fashion Weekend”。这是在1998年推出的,London Fashion Weekend早先是为了帮助设计师们清仓抛售。但现在,我们重新定位了它,用策划零售、趋势展示、设计师T台秀和行业会谈等形式让其更加着重在提高时装周期间的消费者体验上。
最近几年,关于“伦敦时装周”和“伦敦消费者时装周”之间边界日渐模糊的讨论已经有了很多,因为设计师们开始通过社交媒体、流媒体直播等形式来加强消费者的参与度。毫无疑问,未来几季的发布会更使两者的区别更小,而我们依然需要保证依靠诸如时装周这样的平台来做生意的公司能够触达到新的批发商伙伴和媒体。
记者:培育和推出新晋设计师是伦敦时装周的特色所在,这一季也有很多不错的新兴设计师。但这些品牌在中国的认知度还很小很小,BFC怎么帮助新品牌扩展业务,尤其是海外业务,以及如何帮他们找到正确的目标市场?
Caroline Rush:英国时装协会的目标是让英国时尚在全球都能够登顶,帮助其应对挑战和扩展事业。伦敦时装周和伦敦男装周对于设计师来说都是极佳的平台,让他们能够向国际观众展示自己的作品。去年9月,我们有来自77个国家的媒体和买手来到伦敦时装周,44个国家来到伦敦男装周。从2008年开始,我们也开设了伦敦样品陈列室,来给新兴设计师向伦敦外的客人展示自己的机会。陈列活动也在纽约、香港、洛杉矶、圣保罗等地开展过,今年也会在巴黎时装周和巴黎男装周上开放,希望2016年能带我们的设计师去到更多的地方。
另一方面,指导设计师的工作已经成为了伦敦时装协会至关重要的一部分。事实上通过计算,我们每年都会花一万小时在指导伦敦时装周的设计师上,并通过BFC Rock Vault,BFC Headonism,TOPSHOP赞助的NEWGEN、TOPMAN赞助的NEWGEN MEN等一系列的扶植方案去推进。
我们的商业支持团队、指导老师和国际咨询公司等一起协同工作,帮助设计师做好生意,现在已经有了不少成功案例。 伦敦时装周日程上,有超过50%的名字都是从BFC扶植计划中出去的,他们有些已经毕业有些正在学习中,比如Christopher Kane、House of HOlland、J.W.Anderson等等。其中Christopher Kane, Nicholas Kirkwood, Erdem和Roksanda在2015年都开了自己的旗舰店,同时他们也在积极发展电商,以便让全球都能看到自己的作品,看到他们的事业发展良好真的是件很棒的事。
而对于中国市场来说,我们现在的主要战略是更集中式的,目标是能够让更多合作伙伴参与进来,扩大伦敦时装周的影响力,这样才能为英国设计师吸引中国消费者提供机遇。
记者:伦敦男装周中,很多品牌选择了静态展而不是走秀。静态的形式真的对增加买手和品牌之间的交易有所帮助吗?这是否是一个新的趋势?
Caroline Rush:其实我们建议大多数设计师不要走秀或至少谨慎行事。一个真正出色的时装秀该是一个系列言之有物的结果,真的有强烈想要倾诉的需求时再去做。做静态展也许更适合一些设计师,因为展览的形式能让品牌和媒体、买家间建立更多的互动。同时相对于秀来说,新兴设计师使用静态展发布新产品性价比更高。我们也发现很多媒体和买家也更喜欢静态展,因为他们不必非要准点在秀场间奔波,毕竟日程太紧而要看的精彩东西太多了!
记者:英国的时装工业目前在哪些方面需要改善?从时装周角度来说,伦敦时装周和男装周和其他三大时装周如何差异化?
Caroline Rush:我们一直都在优化时尚行业在英国甚至全球范围内对社会、环境和教育层面的影响。我们和设计师、品牌紧密合作,确保英国是时尚领域的领导者之一,伦敦向来拥有自己的特质,我认为每一季出现在时装周上的设计师其实也都在反映这座城市的特殊魅力。随着伦敦时尚行业的持续发展,我们也从媒体和买手那里听到了正面的反馈:伦敦是时尚之都,富有激情、创造力和革新精神。我们会一直守护伦敦的声誉,且会投入所有的能量去促进设计师发展,当然这些人才也终会回馈伦敦时装周。
记者:为了拉拢一些国家大品牌来伦敦办秀或是召回一些英国本土但后来秀场外移的品牌,BFC会给予什么样的资源和吸引条件?
Caroline Rush:国际奢侈品公司对伦敦时装周和伦敦男装周表现出了越来越浓厚的兴趣。Moschino、Tommy Hilfiger和Coach都是新加入伦敦时装周的国际大牌,当然我们也非常高兴能看到Alexander McQueen在LFW AW 16系列回到伦敦。
伦敦现在有一个项目名叫“stellar international front row”,邀请最顶尖的时装编辑、出版人和最重要的买家、零售商做到秀场前排看秀,同时也极力增加秀场外的互动空间。从2015年9月开始,90%的伦敦时装周秀都可以在流媒体上观看,我们的公众项目包括免费的业内人士座谈、展览、放映会和各种活动,以次来创造更广泛更具包容性的影响力。随着越来越多的国际品牌希望和消费者直接对话,伦敦也会提供大量的机会建立业内和终端消费者的沟通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