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是潮流创意的发源地,伦敦时装周是活力,创意,与魅力的体现。这里以奇装异服闻名。
在时尚风格中最前卫最酷的伦敦似乎也特别适合具有这种特质的时髦人士,如果每年的这个时间盛装去伦敦来次时尚游,那么也许你会像庞克教母Vivienne Westwood那样显得特立独行而又性感无比。如今大名鼎鼎的John Galliano、Alexander Mcqueen,以及后来的Stella McCartney,都是在伦敦舞台上一鸣惊人的。
>>>> 伦敦时装周的变革 四大时装周的时刻表总是如常而准时,但躲在浮华背后的时装工业却正在经历传统瓦解的变革。从来没有一个时刻像现在一样,越来越多与时尚行业无关的人正在以更多形式加入伦敦的时装周。
伦敦拥有伦敦时装学院、中央圣马丁等全球最顶尖的设计院校,培养出来的新设计师正源源不断地加入竞争,试图获得市场和媒体的认可。
和巴黎与米兰擅长让设计师一站成名不同,伦敦的学院派运作方式则更为系统化。英国时装协会、MAN、Fashion East等时尚机构负责挖掘他们,并给予新人在商业和资金上的支持,帮助他们在时装周中亮相。
近日,英国时装协会又公布了新一年的资助名单,协会将开启为期12个月、投入资金达20万英镑的项目。最终的获奖者将从Emilia Wickstead、Mother of Pearl、Osman、Prism、Sophia Webster中诞生,答案会在今年3月揭晓。获奖者除了能得到Topshop、《每日电讯报》等零售商或媒体高层在内的评审团成员的指导以外,还能接受Burberry、M.A.C等品牌提供的赞助。
五位候选人合照
很有可能,一个默默无闻的年轻人们就此被推上舆论的高位。事实上,如今日趋成熟的J.W.Anderson、Craig Green、Sibling等新兴品牌都是这样走过来的,陪伴和扶植新兴设计师入行也几乎成为了伦敦时尚圈最为突出的特色。
>>>> 前卫变乏味,伦敦不再疯狂 曾几何时,相对于纽约的商业性与巴黎对于趋势的引导,伦敦时装周一直像个游离于时尚规则之外的坏小子一样,一切潮流在这里都让步于英伦系设计师那些天马行空,甚至怪诞不经的作品创意。不过随着全球经济近几年的动荡,所有时装都向更实用的方向发展时,试验与前卫共存的伦敦时装周就显得后劲不足,甚至越发萧条了。加上John Galliano、Alexander McQueen这些英伦系设计师品牌放弃伦敦,选择巴黎作为发布地点,伦敦时装周之于“四大”的盛名之下,更显尴尬了。即使伦敦时装周举办方开出了很多扶植新晋设计师的条件,还是难以扭转困局。
不只设计师们对伦敦意兴阑珊,那些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创出名堂的顶级超模,甚至只是热门新面孔的模特都不在愿意参加伦敦时装周。原因其一,四大时装周为期一个月,曝光度更高的纽约就占了九天之多,基本上都已将纽约作为工作与生活重心(知名模特经纪、制作公司、摄影工作室等都在纽约)的模特们在这期间已经颇为疲惫。接下来米兰和巴黎更是顶级品牌密集的重要战场,如果参加伦敦时装周就会错过米兰和巴黎的面试,所以那些已经有些名气的姑娘们除非有Burberry Prorsum、Tom Ford(去年已移师洛杉矶发布了)等伦敦发布的顶级品牌的直接预定,基本都选择在纽约之后直接飞往米兰或巴黎待命,以作为时装周长战线的休息时段。
原因其二则是,虽然模特们在时装周工作,酬劳并不是最主要目的,多以曝光为首要目的,以此拓展名气,直到登上顶级杂志或拍摄广告来获取更大的商业利益。而伦敦时装周多为独立设计师,不但关注度偏低导致模特们也没有过多曝光量,他们的发布通常报酬过低。对于模特而言,即使为商业考量,报酬也过分偏低了。所以除非需要拼场次数量的新人,大多有名气的模特都甚少参与伦敦一站了。
既没有米兰和巴黎那样名声在外的大品牌,也没有众多受关注的超模参与,不少编辑也对是否参加伦敦时装周变得态度暧昧起来。除了Burberry Prorsum、Christopher Kane、Giles等少数品牌能聚拢有影响力的业界人士外,通常伦敦时装周也变成了“四大”里最好混秀场的一站。虽然现在Jonathan Saunders、Mary Katrantzou、Christopher Raeburn、Gareth Pugh等设计师也有了相当高的关注度,但比起纽约的Michael Kors、Marc Jacobs,米兰的Gucci、Dolce&Gabbana、Armani、Prada,巴黎的CHANEL、Louis Vuitton、Givenchy等,伦敦还是缺少魅力的,毕竟一场Burberry不足以撑起整个时装周。
尤其是在去年的2015秋冬,伦敦曾经的怪诞趣味也变得千篇一律了,几乎每个品牌都绕不开印花、拼接,设计与搭配却变得平淡无奇。几家品牌混合在一起也难以分出彼此,伦敦的独特性也开始变得乏味了。迅速崛起的哥本哈根和马德里时装周已经羽翼渐丰,佳作与话题不断。仅仅顶着“四大时装周”的名号,伦敦确实应该想想接下来的方向了,不然这“四大”之名只能留下一个空洞的称呼而已。